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音戏

发布时间:[2019-8-9 14:32:21]    浏览量:1402次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掘和宣传四音戏这一地方剧种,87日,泰山微电影小镇摄制组一行赴东平县采风,并与文旅局、非遗协会、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座谈,期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音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摄制组的浓厚兴趣。

 

四音戏第四代传承人孙庆江老先生向摄制组详细讲述了四音戏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据了解,四音戏又名四弦戏、四根弦,是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2006年12月,由原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孙老师介绍,四音戏开始每班五、六人,地摊演出,男角背鼓,边打边唱,旦角边唱边舞。约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花鼓艺人李才、殷五善(高唐县人)擅长演奏四弦胡琴,便用以伴奏。后来有聊城人董长路、董长发弟兄二人,与东平县老湖镇郭楼村的张振朝、张振邦弟兄等组成戏班,名为四弦戏。1919年,九岁的张振朝之女张秀兰拜四弦著名旦角“碗半蜜”董长路为师,与妹妹张秀琴同时跟班学艺。1921年,十二岁的张秀兰登台演出。张秀兰唱腔优美,表演精湛,戏迷送外号为“半碗蜜”(听其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蜂蜜)。当时的“大金”(张秀兰),“二银”(张秀琴)红遍了黄河两岸。1964年,张秀兰应邀进京赴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称赞。

 

《四音戏》微电影项目将于8月初正式启动,此次拍摄对四音戏剧种的传播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泰山微电影小镇也将继续致力于传承与弘扬泰山优秀传统文化,以微电影的独特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发扬。